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急寻“画图人”

创建时间:2018-08-14 14:28
上周,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心胸外科手术室内架起了摄像机,这里正进行一台特殊的手术——漏斗胸矫治手术。这本是一例技法成熟的普通手术,不过,手术采用了该院李国庆医生自主发明的“超微创漏斗胸矫治钢板”,走通了从专利到产品的转化道路,这在新华医院是第一例,在其他医院也属“凤毛麟角”。

        上周,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心胸外科手术室内架起了摄像机,这里正进行一台特殊的手术——漏斗胸矫治手术。这本是一例技法成熟的普通手术,不过,手术采用了该院李国庆医生自主发明的“超微创漏斗胸矫治钢板”,走通了从专利到产品的转化道路,这在新华医院是第一例,在其他医院也属“凤毛麟角”。


  “有了自主研发的器械,带来的不光是经济效益,更主要的是,这有助于带动国内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,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地位,最终获益的是广大病患。”不过,在医务界看来,要敲开这颗金蛋,涉及医务人员与理工科人员的合作,就是我们俗称的“医工合作”,还需要企业“进场”,缺了哪一方都无法大功告成。


  手术室成国外产品“展览厅”


  现在,走进任何一家医院,进口医疗器械往往“独霸”手术室。医生们戏言:国内的手术室就是国外医疗器械产品的“展览厅”。


  以医疗难度并不算高的“漏斗胸矫治手术”为例,在李国庆医生发明的“超微创漏斗胸矫治钢板”出现以前,美国的一组售价在23000元左右的“纠正钢板”独占国内市场长达20余年。去年,全国完成1700余例漏斗胸手术,该产品一度“供货不足”。据了解,国外厂家凭借着“独霸”地位,正在酝酿“新一轮涨价”。


  垄断带来的“肆意抬价”在医疗器械行业普遍存在。沪上一家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向记者介绍了一种进口手术机器人,一台机器人售价3000万元左右,机器人手臂只能用10次,之后需花100万元购置新手臂。“现在病患说看病贵,其实以手术这块来说,大部分医疗费就是用在进口医疗器械上。”


  医疗手术器械将手术费不断抬高,动辄几万、几十万元的手术费用,一年上千例手术,这乘法背后的产值可见一斑。为此,外科医生圈里流传着一句话:我们都在给国外医疗器械“打工”。


  国内医生的“创新堰塞湖”


  “垄断就是强势,我们只能被动接受。”新华医院泌尿科主任齐隽表示,国内医疗器械需要“自强”,“一旦我们自主发明的产品面市,将直接迫使国外产品降价,带动国内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。”


  也许很多人会问医生作为创新主体有无创新能力?从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上看,国内医生创新能力并不弱。据了解,在上海三级医院,近五年平均每家医院申请的专利数量在20项左右。在上海交通大学,数学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“医工合作”项目,2006年至今,已经获得授权的达到24项,还有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。尽管,医生的主业在临床,但由于医生最清楚临床需要什么样的医疗器械,因此“身怀五六项发明专利”的医生不在少数。


  “医生的创新能力是惊人的。”在新华医院科教处处长李济宇看来,医生有新想法,但苦于没有成果转化的“窗口”。他将医生的创新比作“堰塞湖”,“好的发明如同好水都集中在堰塞湖里,下游的病患口渴得不到水。”

医学院虚位以待理工生


  要让成果转化,医生要迈出的第一步就不好走——画图纸。回看新华医院李国庆医生的发明路线图,他的那位从事工业设计的老朋友是使发明“跃然纸上”的关键。对于大多数医生,“找不到人画图纸”往往意味着发明转化的搁浅。


  实际上,“画图人”就是理工科人才。在国外,此类人才已经成为医疗器械研发的主力。以康复器械为例,在去年的第五届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大会上,促进步行的机器人,提升举重能力的机器外衣,快速止血的纳米材料,这些“新式武器”的发明者都是计算机、工程方面的理工科博士。


  在上海,不少医学院科研处反映,与理工科人才“联姻”存在瓶颈。上海交大数字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顾冬云表示:“现在我们由工程设计、生物仪器、生命医学等医学和理工科的学科带头人领衔进行‘医工合作’,但是长期的交叉研究需要不断有后续人才加入,理工科人才显然供不应求。”


  “很多课题项目需要理工科学生加入。”面对每年20余项的专利申请量,第九人民医院科教处处长陆尔奕表示,医院迫切希望招收理工科背景的研究生。


  现在医院科研处的一项工作就是让学生知道,“理工生也可以报考医学院!”陆尔奕介绍,医疗器械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,包括医学影像、生物工程、数学、物理等。


  漫长的最后一公里


  有了专利,有了图纸,不落实到产品,百姓仍然无法获益,这需要企业加盟。不过,吸引企业投资就好比“漫长的最后一公里”,有些医生甚至用“不可逾越的距离”来形容这转化的最后一步。


  在每年举行的工业博览会上,各大医院会受邀带着“最新发明”赴会,但和工业器械前企业代表人头攒动的景象相比,医院的展台前少人问津。在医生们看来,国内企业热衷追求效益“短平快”,不敢贸然进入医疗器械这个“新市场”。


  记者了解到,目前大部分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规模都属于中小型企业,大多生产成熟的医疗器械。“医疗器械行业的资金回报快则一两年,慢则5-10年都有可能。”一位从事十多年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主告诉记者,只有大型医疗企业才有资本去投资专利成果转化,做好几年不赚钱、长期投资的准备。


  企业的“短视”,让医生的专利只能“看上去很美”。李国庆医生的发明能最终应用,则属于意外之喜。去年,李济宇在市科委的一次座谈会上汇报了李国庆医生的发明,由于新发明不仅改进了进口器械的缺陷,并且成本下降,科委决定出面牵线企业予以支持。更新设备、投产、面市,这才促成了新华医院“第一例采用自主发明产品的手术”。


  对于牵线工作,李济宇很是感慨,“我们就好比钻水工,把医生们创新‘堰塞湖’里的好水引出来,钻的人越多,越多的好产品会问世,用于临床,惠及百姓,希望医疗器械产业的春天不会太遥远。”